首頁>>社會化熱點>>
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 一封信背後的牽掛
- 時間:2024-06-03 09:39
- 來源:中國建設報
“看到來信,我回想起20年前為(wei) 你們(men) 學校培土奠基的情景。得知這些年來學校越辦越好,同學們(men) 勤奮學習(xi) 、熱愛勞動、健康快樂(le) 成長,我很欣慰。”5月30日,在“六一”國際兒(er) 童節即將到來之際,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給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區之江小學的學生們(men) 回信,對他們(men) 予以親(qin) 切勉勵,並祝他們(men) 和全國的少年兒(er) 童節日快樂(le) 。
總書(shu) 記這封回信背後,飽含著跨越山海、雙向奔赴的感人情誼。
最好的“禮物”
“收到習(xi) 爺爺的回信,太開心了!”“習(xi) 爺爺的鼓勵,讓我充滿了力量。”初夏時節,萬(wan) 物並秀,生機勃發。位於(yu) 嘉陵江畔的之江小學校園裏充滿喜悅的氣氛,孩子們(men) 臉上洋溢著幸福與(yu) 自豪。
走進之江小學,書(shu) 聲琅琅。學校裏,圖書(shu) 室、計算機房、舞蹈室、塑膠跑道等硬件設施一應俱全。此情此景,讓人很難想象這所學校曾飽受危房之困、治學之難、環境之苦。
之江小學前身是嘉陵區的一所山區小學,原校址位於(yu) 半山腰上,山高路陡,校舍老舊。已大學畢業(ye) 的蒲輝當年在這所小學就讀,他家住在山腳,每天上學要走一個(ge) 多小時山路,“冬天,天不亮就要出發。更糟糕的是,校舍年久失修,破敗漏雨,很不安全”。
轉機出現在2004年。學校在浙江省對口幫扶下實施遷建,時任浙江省委書(shu) 記習(xi) 近平同年5月為(wei) 學校培土奠基。2005年9月學校正式投入使用。學校被命名為(wei) 之江小學,之江是錢塘江別名,以銘記浙江的援建之情。
校舍從(cong) 半山腰遷到山腳,孩子們(men) 上學不再難;老舊的危房變成了樓房;新學校還建有食堂、配備了直飲水機,孩子們(men) 吃上了健康營養(yang) 的熱飯菜;師資力量越來越強,越來越多的青年教師來到這裏,很多都是大學生……
“學校變化這麽(me) 大,我們(men) 給習(xi) 爺爺寫(xie) 封信吧。”今年“五一”前,之江小學五年級一班班長唐海鈴和班裏同學萌生了這個(ge) 念頭。為(wei) 讓習(xi) 爺爺能直觀感受校園現狀,孩子們(men) 還在信紙上畫上了學校的大門,“沒想到習(xi) 爺爺這麽(me) 快就回信了,很驚喜,很開心,這是我們(men) 收到的兒(er) 童節最好的禮物”。
這份最好的“禮物”,飽含著總書(shu) 記對孩子們(men) 深深的牽掛。
山海的深情
1996年,浙江對口幫扶四川廣元和南充12個(ge) 貧困縣區,拉開浙川對口幫扶序幕。
之江小學正是浙川對口幫扶在教育領域結出的碩果。新一輪東(dong) 西部協作啟動後,浙江省臨(lin) 海市哲商小學兩(liang) 位女老師李林雲(yun) 、姚海紅於(yu) 2022年9月來到之江小學,開展為(wei) 期一年半的支教。她們(men) 不僅(jin) 帶來了先進的教學方法和育人理念,更與(yu) 當地孩子結下了深厚情誼。
之江小學現有教職工58人、在校小學生287名。在擔任之江小學三年級一班語文老師兼班主任期間,姚海紅讓班裏不少學生愛上了閱讀。
“姚老師的課很有趣,有情景劇表演、‘開火車’成語接龍等豐(feng) 富的活動,讓我喜歡上了語文課。”10歲的周姝妤說,去年她的語文成績有了進步,姚老師獎勵了她一本書(shu) 《米小圈上學記》,“這本書(shu) 很有趣,後來讀課外書(shu) 多了,寫(xie) 作文不再像記流水賬了”。
在周姝妤語文書(shu) 扉頁,寫(xie) 著姚海紅的電話號碼和住址,“姚老師說等我考上浙江的大學,她請我吃飯,我要努力實現這個(ge) 約定”。
之江小學與(yu) 多所浙江小學建立了教育合作結對機製,定期互派教師進行交流學習(xi) ,鄉(xiang) 村教師有更多機會(hui) 走出去“取經”。之江小學語文教師王君麗(li) 曾在浙江武義(yi) 縣壺山小學培訓交流、掛職鍛煉。“去城市學校跟崗學習(xi) ,學到如何跟孩子有效溝通、多元教學方式。”培訓歸來,王君麗(li) 與(yu) 學校其他老師分享學習(xi) 心得,把學到的方法應用在教學中。
據浙川東(dong) 西部協作臨(lin) 海市駐嘉陵區工作隊隊長程敏江介紹,近年來,在浙江省武義(yi) 縣、臨(lin) 海市的幫扶下,嘉陵區在職教協作、基礎建設、學校共建、人才培養(yang) 等方麵持續用力,“我們(men) 將進一步深化東(dong) 西部協作,重點聚焦學校教學改革、課題共建、學校管理、人才培養(yang) 、資源共享、文化交流等方麵,進一步深化拓展領域、豐(feng) 富教育協作內(nei) 容”。
不以山海為(wei) 遠,不以地域為(wei) 限。多年來,浙川兩(liang) 地教育主管部門持續深化交流合作,共同加強項目規劃與(yu) 實施,支持推動四川結對縣(市、區)改善學校辦學條件、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培訓教師、深化職教協作等,浙川教育領域協作綻放友誼之花、結出累累碩果。
追夢的力量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回信中希望同學們(men) 樹立遠大誌向,珍惜美好時光,堅持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爭(zheng) 做愛黨(dang) 愛國、自立自強、奮發向上的新時代好少年,努力成長為(wei) 堪當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大任的棟梁之材。溫暖有力的話語,鼓舞著少年追夢奔跑。
隨著音、體(ti) 、美、勞、科學等學科教學在之江小學的落地生根以及學校軟實力的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麵發展。除了豐(feng) 富多彩的第二課堂外,田間勞動課深受孩子們(men) 歡迎。在校園一角的種植園,茄子、番茄、辣椒掛滿枝頭,這是學校利用空地開辟的勞動實踐基地。課餘(yu) 時間,孩子們(men) 在這裏除草、播種、施肥、澆水……在泥土的芬芳中了解植物養(yang) 護、二十四節氣知識,參與(yu)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體(ti) 會(hui) “稻花香裏說豐(feng) 年,聽取蛙聲一片”的辛勞和喜悅。
“這是一所因兩(liang) 地情築起的小學,學校20年如一日對孩子們(men) 進行感恩教育,讓學生感受愛、懂得愛、學會(hui) 愛。”之江小學校長陳震亞(ya) 說,通過感恩教育讓孩子們(men) 傳(chuan) 承紅色基因,回報社會(hui) ,用光熱溫暖更多人,把愛傳(chuan) 遞出去。
20年光陰荏苒,不少學子如今已經走上工作崗位,成為(wei) 各行各業(ye) 的中堅力量。他們(men) 有的投身於(yu) 科技前沿,用智慧和汗水書(shu) 寫(xie) 著創新的故事;有的紮根基層,用辛勤和奉獻服務著人民群眾(zhong) 。
“從(cong) 外地回老家路過母校,我都會(hui) 去看看。”在成都基層法院工作的江明,當年作為(wei) 學生代表見證了之江小學奠基儀(yi) 式並給習(xi) 爺爺獻隊旗。
“習(xi) 爺爺的笑容和擁抱一直鼓勵著我不斷努力。”江明說,這些被愛鼓舞的時刻,長久滋養(yang) 著她的人生。
一顆顆希望的種子在田野裏生根發芽,每個(ge) 孩子沐浴在陽光下,享受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教育,擁有出彩的人生。
新華社記者 張旭東(dong) 周相吉 吳曉穎 李力可 薛晨 胥冰潔
友情鏈接
-
|
|
|
|
|
|
|
| 中國基礎建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