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化熱點>>
『老百姓的事情是最重要的事情』
- 時間:2024-02-05 10:29
- 來源:中國建設報
——習近平總書記春節前夕赴天津看望慰問基層幹部群眾紀實
臘月二十二,年味漸濃。這天一早,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乘坐“複興(xing) 號”來到天津。
“當河海之要衝(chong) ,為(wei) 畿輔之門戶。”這座城,襟河枕海,曆史的波瀾與(yu) 時代的脈動交匯於(yu) 此。
人民,是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力量。看望慰問基層幹部群眾(zhong) ,是這次考察分量最重的主題。
災後恢複生產(chan) 生活的村子,秩序井然;古色古香的街區,人流如織;莊嚴(yan) 肅穆的紀念館,記載的是實現人民解放進程中重要一役;市委和市政府工作匯報會(hui) 上,深刻闡述現代化建設和高質量發展,落腳點也在人民的福祉。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人民中間:“農(nong) 曆新年是龍年,龍在中華文化中有著勇敢奮進、活力無窮、吉祥如意等多重寓意,寄托著美好的願景。大家對新的一年要充滿信心,把日子過得更好。”
一份牽掛,放在心上
汽車沿著冰封的子牙河,駛入西青區第六埠村。
海河平原仿佛一個(ge) 西北高、東(dong) 南低的巨大簸箕。千澱歸墟,百川赴海。而這裏,又是三川交匯的一個(ge) 低窪地。
去年海河發生流域性特大洪水時,第六埠村也遭了災。當地幹部告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當時水深2.51米,村裏2000多個(ge) 蔬菜大棚全淹了。
總書(shu) 記進村,先看一看這些大棚的修複,了解當地農(nong) 業(ye) 恢複生產(chan) 情況。
郝健和張鳳文老兩(liang) 口正在新棚裏忙活。采摘、打包,準備將新鮮的蔬菜配送到市裏的社區。
看到總書(shu) 記,他們(men) 又激動又感動,一畦接一畦地介紹自家的菜地。新的棚,新的日子,新的希望。“特別感謝黨(dang) 和政府,大棚修複、補種搶種,很快就恢複了生產(chan) 。”
這裏也是天津的蔬菜基地之一。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握住老郝的手:“我們(men) 應該感謝你們(men) 的辛勤勞動,豐(feng) 富了春節的‘菜籃子’。”
“咱們(men) 的菜都好吃,特別甜。”張鳳文說道。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笑著問:“菜甜,是什麽(me) 原因?”
“水好,土也好,紅沙土。”
一年年耕耘,腳下這塊土地,村民視若珍寶。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知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愁和盼,一直牽掛著那些遭了災的地方。去年洪災後,到黑龍江的災區,看補種搶種的進度;北方入冬之際,在北京、河北的災區,看溫暖過冬的保障有沒有到位;而今,春節前夕,他惦念著災區的鄉(xiang) 親(qin) 們(men) 能不能過個(ge) 好年。
村裏,總書(shu) 記走進四世同堂的杜洪剛家。
花糕、年饃,窗花、燈籠,處處是年的喜慶。滿頭銀發的老太太迎著總書(shu) 記。“您老高壽?”“84啦!”“硬朗!硬朗!”
老人醫保、孩子讀書(shu) 、年輕人就業(ye) ,總書(shu) 記問得細致。
“還有什麽(me) 需要黨(dang) 和政府關(guan) 心幫扶的事?”
“在黨(dang) 和政府幫助下很快渡過了難關(guan) ,不覺得日子難。又添了小孫子,今年是全家倍兒(er) 高興(xing) 的一個(ge) 年。”
聽了這番話,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很是感慨:“國泰民安,民安才能國泰,黨(dang) 中央和各級黨(dang) 委、政府時刻記掛著大家的安危冷暖,也希望鄉(xiang) 親(qin) 們(men) 依靠自己的雙手重建美好家園,創造幸福生活。”
戰洪水、抗地震,穩經濟、促發展,應變局、開新局……風雨中,黨(dang) 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拚搏在一起、奮鬥在一起。時時放心不下的,是人民幸福生活這一“國之大者”。
村廣場上,鄉(xiang) 親(qin) 們(men) 都來了。白發老人、垂髫少兒(er) ,笑容暖了心窩。在外打工的鄉(xiang) 親(qin) 也回來了。他們(men) 歡呼著向總書(shu) 記拜年。
“鄉(xiang) 親(qin) 們(men) 好啊!”
“看到災後能有這樣一個(ge) 氣氛和景象,我心裏也特別高興(xing) 。災後恢複重建,咱們(men) 全國,特別是京津冀地區,這場水災以後,都恢複得很好。黨(dang) 中央也下了決(jue) 心,為(wei) 老百姓的安居樂(le) 業(ye) ,努力把水利防汛必赢bwin网页版入口得更好。”集中力量辦大事,越是艱難之時、越是急迫之際,更見萬(wan) 眾(zhong) 一心、攻堅克難。
“老百姓的事情是最重要的事情,一定要辦好。”樸實卻堅定。
一份傳(chuan) 承,曆久彌新
天津古文化街披上了節日的盛裝。
這裏是天津最早的經濟、文化、商貿聚集地,素有“津門故裏”之稱。紅燈籠、中國結、大“福”字,鑲嵌在歲月斑駁的磚牆、青石板之間,如一幅傳(chuan) 統與(yu) 現代交融的畫。
新冠疫情防控轉段後,大江南北的古街老巷、風景名勝熱鬧起來了。這條街也是人潮湧動。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到來,讓古街沸騰了。
看到孩子們(men) 吃糖人,看到商販賣嘎巴菜,總書(shu) 記都走上前聊一聊。“菜籃子”、“米袋子”、“果盤子”,節日期間民生商品的產(chan) 銷保供,關(guan) 係著老百姓能不能放心消費、快樂(le) 過年,是家事也是國事。
看古街,看的是政通人和,也是文脈傳(chuan) 承。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注意到一個(ge) 橫幅,“津味中國年”。綿長文脈浸潤於(yu) 這座城市的筋骨,融匯於(yu) 漫漫征途。總書(shu) 記對天津寄予厚望:“打造具有鮮明特色和深刻內(nei) 涵的文化品牌,進一步彰顯天津的現代化新風貌。”
不少“老字號”坐落於(yu) 此。曆史悠久的桂發祥十八街麻花、果仁張聞名遐邇。進了店,問品種、問客流、問價(jia) 格,總書(shu) 記也掏錢買(mai) 了幾盒麻花和栗子羹,送了兩(liang) 盒給身旁的一名小男孩。
泥人張始於(yu) 清道光年間。總書(shu) 記走進店鋪,一件件作品神形兼具。一位手藝人正專(zhuan) 注修複“孔子撫琴”的泥塑,說起晾幹、燒製、打磨、上色等工序。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感慨,一代代接續的工匠精神,讓文脈得以綿延不息。
街邊的楊柳青木版年畫店鋪,擠滿了遊客。楊柳青木版年畫始於(yu) 明代,因運河通航而南北交融,兼收並蓄。總書(shu) 記端詳“勾、刻、印、繪、裱”道道工藝,“連年有餘(yu) ,寄托了人們(men)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古街流淌的是光陰。這些年,北京前門老胡同、廣州永慶坊、潮州牌坊街、福州三坊七巷、拉薩八廓街、山西平遙古城、蘇州平江曆史文化街區……一條條老街,古與(yu) 今交相輝映,承載著曆史記憶,也濃縮著時代新貌。
徜徉其間,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刻指出:“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天津是一座很有特色和韻味的城市,要保護和利用好曆史文化街區,使其在現代化大都市建設中綻放異彩。”
街道上,鼓樂(le) 鏗鏘,舞龍、舞獅表演喜氣騰騰。四麵八方的人都朝著這邊湧來,擠得水泄不通。“總書(shu) 記,過年好”,問候聲、歡呼聲、掌聲,久久回蕩。
“看到市民和遊客在欣賞傳(chuan) 統民俗表演時喜氣洋洋,感受到了濃濃的年味。”“春節期間,各地可以多舉(ju) 辦一些群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文化活動,讓節日更喜慶、更歡快。”總書(shu) 記向大家拜年,暖意融融:
“祝願海內(nei) 外中華兒(er) 女身體(ti) 健康、闔家幸福、萬(wan) 事如意、龍年大吉!祝願偉(wei) 大祖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繁榮昌盛!”
一份啟迪,溫故知新
天津,曆史文化底蘊厚重。“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潤城、以文興(xing) 業(ye)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視紅色資源為(wei) 寶貴的精神財富。
平津戰役,解放戰爭(zheng) “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役,中國革命的光輝一頁。考察的第二天上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走進平津戰役紀念館。
從(cong) 哪裏來、到哪裏去,鑒往知來、向史而新。在這裏,探尋事業(ye) 興(xing) 衰成敗的關(guan) 鍵,重溫紅色江山的來之不易。
電文手稿、軍(jun) 事沙盤、史料照片……真實而震撼地再現了驚心動魄的歲月。
天津一役僅(jin) 僅(jin) 曆經29個(ge) 小時的激戰。“東(dong) 西對進,攔腰斬斷,先南後北,先分割後圍殲,先吃肉後啃骨頭”,當解放軍(jun) 會(hui) 師於(yu) 金湯橋,敵方原本以為(wei) 固若金湯的防守,潰敗如山倒。“軍(jun) 隊打的就是士氣!”總書(shu) 記讚歎。
兵戈火力之戰,也是民心向背之爭(zheng) 。1949年毛澤東(dong) 同誌回答“用的是什麽(me) 妙計”時說,打仗沒有什麽(me) 妙計,人民的支持是最大的妙計。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展板前,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駐足良久:“民心最重要。”
展館內(nei) ,炕桌、鍋碗、木榔頭、紡車、米袋子……萬(wan) 千鄉(xiang) 親(qin) “最後一碗米送去做軍(jun) 糧,最後一尺布送去做軍(jun) 裝,最後一件老棉襖蓋在擔架上,最後一個(ge) 親(qin) 骨肉送去上戰場”。總書(shu) 記動情地說:“戰爭(zheng) 勝利確實靠後勤,靠老百姓。”
傾(qing) 聽曆史的回響。
“這次看了平津戰役紀念館,三大戰役紀念館我都看了。三大戰役在中國革命戰爭(zheng) 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以經典之作載入史冊(ce) 。”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語重心長:“我們(men) 對這些曆史都很早就了解,但還要學而時習(xi) 之,反複琢磨、吸取營養(yang) ,從(cong) 中去提煉、去升華我們(men) 的領悟。”
一副擔子,善作善成
天津是座老城。元蒙口的運糧船、海河邊的鹽坨地,已漸行漸遠。這裏曾有一夕潮來集萬(wan) 船,也有工業(ye) 文明的璀璨奪目。而現在,時間的車轍到了新時代新征程,天津的發展之路,怎麽(me) 走?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曾經四次到天津。從(cong) 時間的維度看,圍繞天津發展的部署要求思路清晰,一脈相承、一以貫之。
從(cong) 空間的維度看,天津的發展,是中國大地日新月異的縮影。考察第二天下午的天津市委和市政府工作匯報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勉勵道:“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為(wei) 戰略牽引”、“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大都市”。
這是天津在全國大局中的戰略定位,是一副沉甸甸的擔子。
匯報會(hui) 上,總書(shu) 記圍繞定位,深刻闡述了四個(ge) 要點,要求天津在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上、在全麵深化改革開放上、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上、在城市治理現代化上善作善成。古詩形容天津:“津門極望氣蒙蒙,泛地浮天海勢東(dong) 。”這四個(ge) 方麵的擘畫,如泛地浮天,景象壯闊。
此行前夕,在北京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ti) 學習(xi) 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再次強調“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並深刻論述了“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nei) 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
“特點是創新,關(guan) 鍵在質優(you) ,本質是先進生產(chan) 力。”新質生產(chan) 力的內(nei) 涵,正契合今日天津的發展之需。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勉勵天津:“在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上勇爭(zheng) 先、善作為(wei) 。”
天津創造了近代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近代第一家公立醫院、第一輛有軌電車、第一家機器鑄幣廠等“百個(ge) 第一”。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講起飛鴿牌自行車、海鷗牌手表等,那是一代人的家喻戶曉。熠熠生輝的傳(chuan) 承,為(wei) 天津作為(wei) 全國先進製造研發基地,奠定了根基。
而今的格局,北京孵化、天津落地,京津冀協同創新、產(chan) 業(ye) 協作正深入推進。“產(chan) 業(ye) 轉移、產(chan) 業(ye) 互補,你們(men) 的發展空間比過去更大了。”總書(shu) 記進一步指明方向:“要圍繞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走深走實,深入推進區域一體(ti) 化和京津同城化發展體(ti) 製機製創新,唱好京津‘雙城記’,有效貫通區域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資金鏈人才鏈。”
“‘雙城記’我點的是兩(liang) 組地方,京津雙城,成渝雙城。京津城際列車一天有多少班?”
“142對。”
“軌道上的京津冀正在形成。”京津冀作為(wei) 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的三大重要動力源之一,京津冀協同發展作為(wei) 國家戰略已近十年。“在公共服務上要加強共建共享,在社會(hui) 治理上要強化同城效應。”“要加強與(yu) 北京的科技創新協同和產(chan) 業(ye) 體(ti) 係融合,合力建設世界級先進製造業(ye) 集群。”
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主題教育即將收官。天津市主要負責同誌匯報了常學常新、常悟常進的收獲。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謀深慮遠:“學理論是一個(ge) 不斷積累、不斷深化的過程。要健全長效機製,鞏固拓展主題教育成果,引導黨(dang) 員幹部持續深入學習(xi) 黨(dang) 的創新理論。”
大道至簡,實幹為(wei) 要。這一次,總書(shu) 記再次強調弘揚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形式主義(yi) 、官僚主義(yi) 是頑瘴痼疾,時有發生、防不勝防,要持續抓、反複抓。”“全力推動黨(dang) 中央決(jue) 策部署落實落地。”
擘畫發展,字句間飽含著真摯而深沉的人民情懷。
“天津要踐行人民城市理念,把保障居民安居樂(le) 業(ye) 作為(wei) 頭等大事”。從(cong) 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到紮實推進共同富裕,一切圍繞老百姓的關(guan) 切。衣、食、住、行、教育、醫療、養(yang) 老……千家萬(wan) 戶,千頭萬(wan) 緒,苦幹實幹就是為(wei) 了“讓人民群眾(zhong) 不斷有新的獲得感”。
龍年將至,滿懷憧憬,礪行致遠。
人民日報記者 杜尚澤 陳偉(wei) 光
新華社記者 張曉鬆 朱基釵
友情鏈接
-
|
|
|
|
|
|
|
| 中國基礎建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