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lin) 必赢网站!

設為(wei) 首頁   加入收藏

首頁>>bwin官网登录入口>>行政法規>>

氣象災害防禦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570號

《氣象災害防禦條例》已經2010年1月20日國務院第98次常務會(hui) 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10年4月1日起施行。

 

 

總 理  溫家寶
二○一○年一月二十七日

 

氣象災害防禦條例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wei) 了加強氣象災害的防禦,避免、減輕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保障人民生命財產(chan) 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製定本條例。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他海域內(nei) 從(cong) 事氣象災害防禦活動的,應當遵守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氣象災害,是指台風、暴雨(雪)、寒潮、大風(沙塵暴)、低溫、高溫、幹旱、雷電、冰雹、霜凍和大霧等所造成的災害。

  水旱災害、地質災害、海洋災害、森林草原火災等因氣象因素引發的衍生、次生災害的防禦工作,適用有關(guan) 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

  第三條 氣象災害防禦工作實行以人為(wei) 本、科學防禦、部門聯動、社會(hui) 參與(yu) 的原則。

  第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的組織、領導和協調,將氣象災害的防禦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規劃,所需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

  第五條 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和國務院有關(guan) 部門應當按照職責分工,共同做好全國氣象災害防禦工作。

  地方各級氣象主管機構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guan) 部門應當按照職責分工,共同做好本行政區域的氣象災害防禦工作。

  第六條 氣象災害防禦工作涉及兩(liang) 個(ge) 以上行政區域的,有關(guan) 地方人民政府、有關(guan) 部門應當建立聯防製度,加強信息溝通和監督檢查。

  第七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有關(guan) 部門應當采取多種形式,向社會(hui) 宣傳(chuan) 普及氣象災害防禦知識,提高公眾(zhong) 的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

  學校應當把氣象災害防禦知識納入有關(guan) 課程和課外教育內(nei) 容,培養(yang) 和提高學生的氣象災害防範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教育、氣象等部門應當對學校開展的氣象災害防禦教育進行指導和監督。

  第八條 國家鼓勵開展氣象災害防禦的科學技術研究,支持氣象災害防禦先進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加強國際合作與(yu) 交流,提高氣象災害防禦的科技水平。

  第九條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義(yi) 務參與(yu) 氣象災害防禦工作,在氣象災害發生後開展自救互救。

  對在氣象災害防禦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組織和個(ge) 人,按照國家有關(guan) 規定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二章 預  防

  第十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氣象等有關(guan) 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nei) 發生的氣象災害的種類、次數、強度和造成的損失等情況開展氣象災害普查,建立氣象災害數據庫,按照氣象災害的種類進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並根據氣象災害分布情況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結果,劃定氣象災害風險區域。

  第十一條 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應當會(hui) 同國務院有關(guan) 部門,根據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結果和氣象災害風險區域,編製國家氣象災害防禦規劃,報國務院批準後組織實施。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guan) 部門,根據上一級人民政府的氣象災害防禦規劃,結合本地氣象災害特點,編製本行政區域的氣象災害防禦規劃。

  第十二條 氣象災害防禦規劃應當包括氣象災害發生發展規律和現狀、防禦原則和目標、易發區和易發時段、防禦設施建設和管理以及防禦措施等內(nei) 容。

  第十三條 國務院有關(guan) 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按照氣象災害防禦規劃,加強氣象災害防禦設施建設,做好氣象災害防禦工作。

  第十四條 國務院有關(guan) 部門製定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的必赢bwin网页版入口標準,應當考慮氣象災害的影響。

  第十五條 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應當會(hui) 同國務院有關(guan) 部門,根據氣象災害防禦需要,編製國家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報國務院批準。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guan) 部門應當根據氣象災害防禦規劃,結合本地氣象災害的特點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組織製定本行政區域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報上一級人民政府、有關(guan) 部門備案。

  第十六條 氣象災害應急預案應當包括應急預案啟動標準、應急組織指揮體(ti) 係與(yu) 職責、預防與(yu) 預警機製、應急處置措施和保障措施等內(nei) 容。

  第十七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本地氣象災害特點,組織開展氣象災害應急演練,提高應急救援能力。居民委員會(hui) 、村民委員會(hui) 、企業(ye) 事業(ye) 單位應當協助本地人民政府做好氣象災害防禦知識的宣傳(chuan) 和氣象災害應急演練工作。

  第十八條 大風(沙塵暴)、龍卷風多發區域的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有關(guan) 部門應當加強防護林和緊急避難場所等建設,並定期組織開展建(構)築物防風避險的監督檢查。

  台風多發區域的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有關(guan) 部門應當加強海塘、堤防、避風港、防護林、避風錨地、緊急避難場所等建設,並根據台風情況做好人員轉移等準備工作。

  第十九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有關(guan) 部門和單位應當根據本地降雨情況,定期組織開展各種排水設施檢查,及時疏通河道和排水管網,加固病險水庫,加強對地質災害易發區和堤防等重要險段的巡查。

  第二十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有關(guan) 部門和單位應當根據本地降雪、冰凍發生情況,加強電力、通信線路的巡查,做好交通疏導、積雪(冰)清除、線路維護等準備工作。

  有關(guan) 單位和個(ge) 人應當根據本地降雪情況,做好危舊房屋加固、糧草儲(chu) 備、牲畜轉移等準備工作。

  第二十一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有關(guan) 部門和單位應當在高溫來臨(lin) 前做好供電、供水和防暑醫藥供應的準備工作,並合理調整工作時間。

  第二十二條 大霧、霾多發區域的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有關(guan) 部門和單位應當加強對機場、港口、高速公路、航道、漁場等重要場所和交通要道的大霧、霾的監測設施建設,做好交通疏導、調度和防護等準備工作。

  第二十三條 各類建(構)築物、場所和設施安裝雷電防護裝置應當符合國家有關(guan) 防雷標準的規定。

  對新建、改建、擴建建(構)築物設計文件進行審查,應當就雷電防護裝置的設計征求氣象主管機構的意見;對新建、改建、擴建建(構)築物進行竣工驗收,應當同時驗收雷電防護裝置並有氣象主管機構參加。雷電易發區內(nei) 的礦區、旅遊景點或者投入使用的建(構)築物、設施需要單獨安裝雷電防護裝置的,雷電防護裝置的設計審核和竣工驗收由縣級以上地方氣象主管機構負責。

  第二十四條 專(zhuan) 門從(cong) 事雷電防護裝置設計、施工、檢測的單位應當具備下列條件,取得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主管機構頒發的資質證:

  (一)有法人資格;

  (二)有固定的辦公場所和必要的設備、設施;

  (三)有相應的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

  (四)有完備的技術和質量管理製度;

  (五)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規定的其他條件。

  從(cong) 事電力、通信雷電防護裝置檢測的單位的資質證由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和國務院電力或者國務院通信主管部門共同頒發。依法取得建設工程設計、施工資質的單位,可以在核準的資質範圍內(nei) 從(cong) 事建設工程雷電防護裝置的設計、施工。

  第二十五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有關(guan) 部門應當根據本地氣象災害發生情況,加強農(nong) 村地區氣象災害預防、監測、信息傳(chuan) 播等基礎設施建設,采取綜合措施,做好農(nong) 村氣象災害防禦工作。

  第二十六條 各級氣象主管機構應當在本級人民政府的領導和協調下,根據實際情況組織開展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減輕氣象災害的影響。

  第二十七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guan) 部門在國家重大建設工程、重大區域性經濟開發項目和大型太陽能、風能等氣候資源開發利用項目以及城鄉(xiang) 規劃編製中,應當統籌考慮氣候可行性和氣象災害的風險性,避免、減輕氣象災害的影響。

第三章 監測、預報和預警

  第二十八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氣象災害防禦的需要,建設應急移動氣象災害監測設施,健全應急監測隊伍,完善氣象災害監測體(ti) 係。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整合完善氣象災害監測信息網絡,實現信息資源共享。

  第二十九條 各級氣象主管機構及其所屬的氣象台站應當完善災害性天氣的預報係統,提高災害性天氣預報、警報的準確率和時效性。

  各級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台站、其他有關(guan) 部門所屬的氣象台站和與(yu) 災害性天氣監測、預報有關(guan) 的單位應當根據氣象災害防禦的需要,按照職責開展災害性天氣的監測工作,並及時向氣象主管機構和有關(guan) 災害防禦、救助部門提供雨情、水情、風情、旱情等監測信息。

  各級氣象主管機構應當根據氣象災害防禦的需要組織開展跨地區、跨部門的氣象災害聯合監測,並將人口密集區、農(nong) 業(ye) 主產(chan) 區、地質災害易發區域、重要江河流域、森林、草原、漁場作為(wei) 氣象災害監測的重點區域。

  第三十條 各級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台站應當按照職責向社會(hui) 統一發布災害性天氣警報和氣象災害預警信號,並及時向有關(guan) 災害防禦、救助部門通報;其他組織和個(ge) 人不得向社會(hui) 發布災害性天氣警報和氣象災害預警信號。

  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的種類和級別,由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規定。

  第三十一條 廣播、電視、報紙、電信等媒體(ti) 應當及時向社會(hui) 播發或者刊登當地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台站提供的適時災害性天氣警報、氣象災害預警信號,並根據當地氣象台站的要求及時增播、插播或者刊登。

  第三十二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和完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係統,並根據氣象災害防禦的需要,在交通樞紐、公共活動場所等人口密集區域和氣象災害易發區域建立災害性天氣警報、氣象災害預警信號接收和播發設施,並保證設施的正常運轉。

  鄉(xiang) (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確定人員,協助氣象主管機構、民政部門開展氣象災害防禦知識宣傳(chuan) 、應急聯絡、信息傳(chuan) 遞、災害報告和災情調查等工作。

  第三十三條 各級氣象主管機構應當做好太陽風暴、地球空間暴等空間天氣災害的監測、預報和預警工作。

第四章 應急處置

  第三十四條 各級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台站應當及時向本級人民政府和有關(guan) 部門報告災害性天氣預報、警報情況和氣象災害預警信息。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guan) 部門應當根據災害性天氣警報、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和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啟動標準,及時作出啟動相應應急預案的決(jue) 定,向社會(hui) 公布,並報告上一級人民政府;必要時,可以越級上報,並向當地駐軍(jun) 和可能受到危害的毗鄰地區的人民政府通報。

  發生跨省、自治區、直轄市大範圍的氣象災害,並造成較大危害時,由國務院決(jue) 定啟動國家氣象災害應急預案。

  第三十五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災害性天氣影響範圍、強度,將可能造成人員傷(shang) 亡或者重大財產(chan) 損失的區域臨(lin) 時確定為(wei) 氣象災害危險區,並及時予以公告。

  第三十六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guan) 部門應當根據氣象災害發生情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的規定及時采取應急處置措施;情況緊急時,及時動員、組織受到災害威脅的人員轉移、疏散,開展自救互救。

  對當地人民政府、有關(guan) 部門采取的氣象災害應急處置措施,任何單位和個(ge) 人應當配合實施,不得妨礙氣象災害救助活動。

  第三十七條 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啟動後,各級氣象主管機構應當組織所屬的氣象台站加強對氣象災害的監測和評估,啟用應急移動氣象災害監測設施,開展現場氣象服務,及時向本級人民政府、有關(guan) 部門報告災害性天氣實況、變化趨勢和評估結果,為(wei) 本級人民政府組織防禦氣象災害提供決(jue) 策依據。

  第三十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guan) 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做好相應的應急工作。

  民政部門應當設置避難場所和救濟物資供應點,開展受災群眾(zhong) 救助工作,並按照規定職責核查災情、發布災情信息。

  衛生主管部門應當組織醫療救治、衛生防疫等衛生應急工作。

  交通運輸、鐵路等部門應當優(you) 先運送救災物資、設備、藥物、食品,及時搶修被毀的道路交通設施。

  住房城鄉(xiang) 建設部門應當保障供水、供氣、供熱等市政公用設施的安全運行。

  電力、通信主管部門應當組織做好電力、通信應急保障工作。

  國土資源部門應當組織開展地質災害監測、預防工作。

  農(nong) 業(ye) 主管部門應當組織開展農(nong) 業(ye) 抗災救災和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技術指導工作。

  水利主管部門應當統籌協調主要河流、水庫的水量調度,組織開展防汛抗旱工作。

  公安部門應當負責災區的社會(hui) 治安和道路交通秩序維護工作,協助組織災區群眾(zhong) 進行緊急轉移。

  第三十九條 氣象、水利、國土資源、農(nong) 業(ye) 、林業(ye) 、海洋等部門應當根據氣象災害發生的情況,加強對氣象因素引發的衍生、次生災害的聯合監測,並根據相應的應急預案,做好各項應急處置工作。

  第四十條 廣播、電視、報紙、電信等媒體(ti) 應當及時、準確地向社會(hui) 傳(chuan) 播氣象災害的發生、發展和應急處置情況。

  第四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guan) 部門應當根據氣象主管機構提供的災害性天氣發生、發展趨勢信息以及災情發展情況,按照有關(guan) 規定適時調整氣象災害級別或者作出解除氣象災害應急措施的決(jue) 定。

  第四十二條 氣象災害應急處置工作結束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guan) 部門對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進行調查,製定恢複重建計劃,並向上一級人民政府報告。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四十三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各級氣象主管機構和其他有關(guan) 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有下列行為(wei) 之一的,由其上級機關(guan) 或者監察機關(guan) 責令改正;情節嚴(yan) 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未按照規定編製氣象災害防禦規劃或者氣象災害應急預案的;

  (二)未按照規定采取氣象災害預防措施的;

  (三)向不符合條件的單位頒發雷電防護裝置設計、施工、檢測資質證的;

  (四)隱瞞、謊報或者由於(yu) 玩忽職守導致重大漏報、錯報災害性天氣警報、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的;

  (五)未及時采取氣象災害應急措施的;

  (六)不依法履行職責的其他行為(wei) 。

  第四十四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wei) 之一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有關(guan) 部門責令改正;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wei) 的,由公安機關(guan) 依法給予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未按照規定采取氣象災害預防措施的;

  (二)不服從(cong) 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有關(guan) 部門發布的氣象災害應急處置決(jue) 定、命令,或者不配合實施其依法采取的氣象災害應急措施的。

  第四十五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wei) 之一的,由縣級以上氣象主管機構或者其他有關(guan) 部門按照權限責令停止違法行為(wei) ,處5萬(wan) 元以上10萬(wan) 元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給他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chang) 責任:

  (一)無資質或者超越資質許可範圍從(cong) 事雷電防護裝置設計、施工、檢測的;

  (二)在雷電防護裝置設計、施工、檢測中弄虛作假的。

  第四十六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wei) 之一的,由縣級以上氣象主管機構責令改正,給予警告,可以處5萬(wan) 元以下的罰款;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wei) 的,由公安機關(guan) 依法給予處罰:

  (一)擅自向社會(hui) 發布災害性天氣警報、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的;

  (二)廣播、電視、報紙、電信等媒體(ti) 未按照要求播發、刊登災害性天氣警報和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的;

  (三)傳(chuan) 播虛假的或者通過非法渠道獲取的災害性天氣信息和氣象災害災情的。

第六章 附  則

  第四十七條 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的氣象災害防禦活動,按照中央軍(jun) 事委員會(hui) 的規定執行。

  第四十八條 本條例自2010年4月1日起施行。




熱點資訊

品牌推薦



友情鏈接